利用数字技术促进普惠金融发展
文/中国人民银行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局局长余文建、上海黄金交易所理事长焦瑾璞
近年来,国际社会逐渐认识到普惠金融对于支持经济增长,促进就业,消除贫困,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意义。尽管普惠金融的发展有目共睹,但仍然存在着成本高、效率低、“最后一公里”难以打通、商业可持续性不强等一系列全球性难题。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普惠金融与数字技术加速融合创新,为解决上述难题提供了一条可行的路径。2016年,中国担任骋20框架下普惠金融全球合作伙伴(骋笔贵滨)的主席国,意识到数字普惠金融对于降低金融服务成本、扩大金融服务规模,以及深化金融服务的重大意义,提出将制定数字普惠金融高级原则作为骋笔贵滨当年的重要工作。2016年7月,骋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通过了《骋20数字普惠金融高级原则》(以下简称《高级原则》)。2016年9月,骋20领导人杭州峰会核准了《高级原则》。《高级原则》是全球范围内第一份对于数字普惠金融的国际性高级别原则,它的通过和核准,既是近些年全球数字普惠金融蓬勃发展的反映,更是对其的推动和指导。因此,《高级原则》的出现在数字普惠金融领域具有重要意义,标志着全球数字普惠金融领域有了共同遵循的行动指南。
中国政府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实施了“金卡工程”,其后,人民银行又陆续建成了大额支付系统等若干个支付清算系统,铺就了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高速公路”。同时,以商业银行为代表的传统金融机构率先在数字金融领域进行了探索,特别是随着计算机业务系统的不断升级与互联网、移动电话的普及,电话银行、自助银行、网上银行、移动银行等相继兴起,不但极大拓展了金融服务半径,降低了金融服务成本,提高了金融服务能力,而且重塑了金融机构的产物、服务提供模式及业务流程。近年来,以非银行支付机构等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在国内快速发展,随着监管框架的不断完善,其对普惠金融的支持也将逐步增强。
中国金融业利用大数据、云计算、机器学习等技术,通过发现、识别客户,使那些传统上被排斥在金融服务之外的人群或缺乏金融服务的人群能够享受到金融服务,有力地推动了中国普惠金融的发展,丰富了世界数字普惠金融的经验宝库。中国金融业对数字普惠金融的未来充满期待,对区块链、数字货币等代表未来发展趋势的技术已开始进行先期性研究或尝试,我们相信,这些努力未来将会有所回报。
相较传统普惠金融,数字普惠金融具有技术、代理关系复杂,交易隐蔽,相关法律法规缺失,系统安全性及信息保护不足,风险传递速度快等特点。因此,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也需要加以引导和规范,才能保证其走上健康的轨道,使之真正成为“普及大众、惠及民生”的事业。在这方面还需要做很多保证数字普惠金融长远健康发展的基础性工作。比如,要构建适当的法律和制度框架,要扩展数字金融服务基础设施,要平衡好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中的创新与风险等。但同样重要的是,在发展数字普惠金融的同时,一定要做好金融消费者的保护和教育工作。《高级原则》指出,“负责任的数字金融措施的必要性已得到广泛认可”“对政策制定者和服务提供商而言,金融素养方面的缺陷依然是他们向无法获得金融服务或缺乏金融服务的群体推广金融服务的重大挑战”。应研究建立数字金融服务消费者保护的框架、机制及可行的措施,使之能够对涉及数字金融服务的消费者风险做出回应,并有效地加以解决。应对消费者开展数字普惠金融教育和知识普及,使他们能够正确使用数字技术,更充分享受金融服务,逐步缩小“数字鸿沟”。
本期目录 特稿 本文来源:清华金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