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0日,人民银行举行小微公司金融服务和绿色金融新闻发布会。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王信、货币政策司司长孙国峰、金融市场司司长邹澜、支付结算司副司长严芳、征信中心主任张子红出席发布会,人民银行办公厅副主任罗延枫主持发布会。
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力度稳固
2021年以来,人民银行坚持以我为主、稳字当头,实施好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大跨周期调节力度,两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各0.5个百分点,合计释放长期流动性2.2万亿元。两次召开金融机构货币信贷形势分析座谈会,引导金融机构增强信贷总量增长的稳定性。持续释放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尝笔搁)改革潜力,优化存款利率监管,一年期尝笔搁下行5个基点,下调支农支小再贷款利率0.25个百分点,促进降低公司综合融资成本。先后增加2000亿元再贷款额度支持信贷增长缓慢地区,增加3000亿元支小再贷款额度,推出碳减排支持工具和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将两项直达工具转换为支持小微公司的市场化工具。
孙国峰表示,总的来看,货币政策体现了灵活精准、合理适度的要求,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保持合理增长,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力度稳固。今年前11个月新增贷款18.8万亿元,同比多增4384亿元。11月末,惭2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分别为8.5%和10.1%,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
孙国峰表示,2022年,人民银行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把握好叁个“稳”,进一步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一是货币信贷总量稳定增长。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二是金融结构稳步优化。发挥好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精准发力,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公司、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的支持,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叁是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健全市场化利率形成和传导机制,发挥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改革效能,促进公司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
对于两项直达工具转换为支持小微公司的市场化工具具体安排,孙国峰介绍,普惠小微公司贷款延期还本付息支持工具转换为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从2022年起到2023年6月底,人民银行对地方法人银行发放的普惠小微公司和个体工商户贷款,按照余额增量的1%提供资金,鼓励增加普惠小微贷款。从2022年起将普惠小微信用贷款支持计划并入支农支小再贷款,原来用于支持普惠小微信用贷款的4000亿元再贷款额度可以滚动使用,必要时可再进一步增加再贷款额度。今年12月7日,人民银行下调了一年期支农支小再贷款利率0.25个百分点至2%,支农支小再贷款利率更加优惠。符合条件的地方法人银行发放普惠小微信用贷款,可向人民银行申请再贷款优惠资金支持。
突出“实”字 进一步做好小微金融服务
今年小微公司融资继续保持“量增、面扩、价降、结构优化”的良好态势。从覆盖面来看,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小微经营主体4304万户,同比增长35%,增速比上年末高出15.6个百分点。从结构来看,信用贷款占比持续提升,11月末,普惠小微贷款中信用贷款占17.8%,较去年末高2.4个百分点;专精特新公司支持力度不断增强,11月末,专精特新“小巨人”公司整体获贷率71.8%,户均贷款余额7620万元。
对于如何进一步做好小微公司金融服务,邹澜表示,将重点突出一个“实”字,深入推进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用好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做好两项直达实体经济货币政策工具的接续转换,运用好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加大对小微公司和个体工商户的贷款投放,继续增加首贷、续贷、信用贷。
二是持续开展中小微公司金融服务能力提升工程。推动金融机构继续优化内部政策安排,强化金融科技赋能,增强客户识别、信用评价、贷款定价及风险管理能力,改进完善贷款尽职免责内部认定标准和流程。支持金融机构发行小微公司专项金融债券。
叁是提高中小微公司供应链融资可得性。配合相关部门继续开展清理拖欠中小公司账款专项行动,保障中小微公司的权益。发挥供应链票据平台、中征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平台、动产融资统一登记公示系统作用,进一步便利中小微公司的融资。规范开展供应链金融创新,解决中小微公司缺乏抵押物的问题。
四是推动完善中小微公司融资配套机制。加强政银企对接,构建常态化、便捷化、网络化对接机制,扩展中小微公司信用信息共享覆盖面,提升服务效率和精准度。推动更好发挥政府性融资担保作用,加大贷款贴息和奖补,为中小微公司融资增信分险。
引导和撬动更多资金进入碳减排领域
就绿色金融发展,王信表示,今年在标准制定、激励政策、国际合作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贡献了力量。
2021年,“国内统一、国际接轨、清晰可执行”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加快构建。包括《绿色金融术语》国家标准已完成首轮意见征集,《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指南》《环境权益融资工具》两项行业标准已发布,另有叁项行业标准已完成送审、一项行业标准已立项。今年4月,人民银行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证监会印发了《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2021年版)》,实现了国内绿色债券界定标准的统一。与此同时,环境信息披露要求和金融监管不断强化,激励约束机制进一步完善,绿色金融国际合作也不断深化。
截至今年叁季度末,我国绿色贷款余额已接近15万亿元,绿色债券余额超过1万亿元,均居世界前列。创新推出碳中和债、可持续发展挂钩债等金融产物,有效提高金融服务碳减排的针对性。
就碳减排支持工具和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孙国峰介绍,两个工具既各有侧重,也有共同点。前者重点支持清洁能源,后者重点支持作为传统能源的煤炭煤电的清洁高效利用。两个工具提供资金支持的方式都采取“先贷后借”的直达机制,金融机构自主决策、自担风险向相关领域内的公司发放优惠利率贷款,人民银行对于符合要求的贷款按贷款本金的一定比例予以低成本资金支持。碳减排支持工具的支持比例是60%,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的支持比例为100%,利率均为1.75%。
王信表示,下一步金融部门将更加积极主动作为,着力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健全顶层设计,引导和撬动更多资金进入碳减排领域,推动能源结构、产业结构、生产和生活方式全方位绿色低碳转型。二是推动标准研制,完善绿色金融和转型金融的标准。叁是强化信息披露,开展金融机构碳核算,稳步推进气候风险压力测试。四是完善激励约束,提升金融系统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内在动力。五是更好发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定价作用,以更加市场化的方法实现碳减排。
统筹银行账户优化服务和风险防控
对于“小微公司开户难”背后的原因,严芳表示,这是“老问题迭加了新因素”。近期,公安部门通报利用单位银行账户转移涉赌涉诈资金、出租出借买卖账户获利,参与各类违法犯罪活动猖獗。2020年1月至2021年11月,仅用于电信网络诈骗的单位银行账户达到了5.85万户。从公安部门提供的涉案账户特征来看,主要集中在无固定经营场所、无办公物料、无办公人员等互联网新业态的初创小微公司。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人民银行统筹银行账户优化服务和风险防控,将两者放在同等重要地位。”严芳表示,人民银行综合施策,印发了《对于做好小微公司银行账户优化服务和风险防控工作的指导意见》,创新推出简易开户和账户分类分级管理。对于小微公司有营业执照和法人身份证,如果商业银行没有正当的理由怀疑其从事违法犯罪活动,就可以开户,但与小微公司约定合理限制账户功能、用途、验证方式等,确保客户风险大小与账户功能相匹配,同时对这些账户进行标识,加强事后的尽职调查和交易监测,做到在便利开户的同时能够防控风险。此外还包括“叁公开”(公示开户资料、开户时限和开户费用,公示负面清单,公示服务监督电话),加强商业银行和公安部门的合作。
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目前小微公司的开户流程优化,数量显着增加,时间大幅度缩减。2021年前11个月,公司(含个体工商户)开户共1275万户,同比增长22.3%。新设公司开户率(新开户公司数÷注册登记数)为79.3%,同比上升了6.2个百分点,开户时间缩减为1至3天,同比平均压缩60%。
另外,2021年6月25日,人民银行会同银保监会、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市场监管总局等部门印发了《对于降低小微公司和个体工商户支付手续费的通知》,相关措施已于9月30日落地实施。截至11月30日,银行、支付机构、清算机构等各类型支付服务主体共向实体经济让利约54.5亿元,累计惠及市场主体超过7300万户。
动产融资统一登记 有效提升中小微公司融资服务水平
据张子红介绍,2021年以来,征信中心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对于实施动产和权利担保统一登记的决定》,在人民银行的指导下,切实履行全国动产和权利担保统一登记制度,保证动产融资统一登记公示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通过高效便捷的登记服务,为促进中小微公司动产融资业务增量扩面,提高中小微公司融资可获得性,推动绿色金融创新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据介绍,统一登记系统运行平稳,累计登记近1400万笔,其中超过九成登记的担保人为中小微公司。今年1至11月份,统一登记系统发生登记493万笔,较去年同期增长71%。发生的各类动产和权利担保业务中,担保人为中小微公司的登记1285万笔,占登记总量的95%,服务中小微公司564万家。
同时,统一登记助力动产融资资源有效转化为抵质押品,中小微公司动产融资可获得性增强,金融机构放贷意愿增强。在七类登记中,融资租赁登记较去年同期增长43%,应收账款质押和转让登记较去年同期增长52%,生产设备、原材料、半成品、产物抵押登记、所有权保留、存款单、仓单、提单质押登记及其他动产和权利担保登记等四类业务增长显着,占比超过16%。各类机构积极开展动产担保融资业务,今年1至11月,银行等金融机构登记171万笔,占登记量的35%,融资租赁、保理和担保公司等机构登记275万笔,占比56%。上述机构登记的总量占比达91%。
日前,央行还发布了《动产和权利担保统一登记办法》,动产和权利担保统一登记服务制度建设不断健全。
通过项目并购做好房地产行业风险化解
近期,人民银行和银保监会联合印发通知,要求做好重点房地产公司风险处置项目并购金融服务。
对此,邹澜表示,房地产公司间的项目并购是房地产行业化解风险、实现出清最有效的市场化手段。我国房地产行业的市场化程度是比较高的,从近几年的数据看,现有的10万余家房企中每年都会有将近500家进入司法破产重整,这是行业优胜劣汰、实现出清的重要方式。对于已经出险和资金周转困难的房企集团持有的优质项目子公司股权或资产,不少行业内的优质民营、国有公司是有购买意愿的,这也就相应产生了专门的合理融资服务需求。为了充分发挥项目并购在防范化解房地产市场风险、推动行业健康发展和良性循环中的积极作用,同时进一步强调市场化、法治化风险化解原则,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联合出台了通知。
通知从稳妥有序开展并购贷款业务、加大债券融资支持力度、积极提供并购融资顾问服务、提高兼并收购服务效率、做好风险管理等方面,鼓励金融机构提高服务效率,为并购营造良好的融资环境,助力化解风险、促进行业出清。邹澜表示,从长远看,通过并购等市场化方式推动房地产市场的结构性调整,有利于高负债公司集团资产、负债双瘦身的同时保护住房消费者合法权益,有利于引导市场各主体更加重视项目本身的风险评估与管理,有利于形成房地产新发展模式,促进房地产业的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