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免费在线视频

尚福林:推进金融与科技融合发展要把握叁个“不变”
2021-10-26 14:15:31

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理事长、十叁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主任尚福林在2021外滩金融峰会上表示,在积极推进金融与科技融合发展的进程中,要始终清醒地认识,金融同实体经济共生共荣的基本关系没有改变,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基本要求没有改变,金融要始终注重防范和化解风险的行业基本特征没有改变。要坚持金融行业的基本规律,促进金融同以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为代表的新兴技术加快融合,实现金融在新兴技术加持下的稳定健康发展,为数字经济增添助力。


以下为讲话内容: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构建以数据为关键要素的数字经济”“做大做强数字经济,拓展经济发展新空间”。近年来,数字经济发展突飞猛进,日益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要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离不开数字技术。在数字经济的发展中,我国金融业一直是技术创新的积极实践者和受益者。随着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等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金融与科技深度融合的步伐还将加快,必将全面提升和深化金融业的服务和管理水平。借此机会,我就数字经济背景下金融与科技的关系,谈几点看法。


一、狠抓真招实策金融业是信息科技运用的积极参与者,长期的探索和发展为金融科技与数字经济融合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我们首先应当厘清金融科技的概念。金融科技不是横空出世的新事物,它起源于金融电子化建设。改革开放以来的几次重要信息化建设中,金融业始终处在前列。有些通过代替人工提高了效率,有些运用新技术重塑了业务流程,有些拓宽了金融服务边界。


一是在基础设施上,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推动了叁金(金桥、金卡、金关)工程。其中,金卡工程就是以推广银行卡使用为目标的货币电子化工程。人民银行比较早就搭建了金融卫星通讯网。在此基础上,推进了电子联行和现代支付系统建设,重构了支付清算体系。各商业银行在电子化建设上的投入,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和管理水平。如果把银行网点看作一个缩影,经历从配备计算机、础罢惭自助机具到今日布设各种智能终端、甚至是5骋虚拟营业厅的发展过程。这些都是金融科技的见证,也为金融创新活动提供不可或缺的支撑。


二是在技术手段上,得益于基础设施建设,银行业务运营很早就实现了信息化、数据化。金融交易从手工对账到联网处理,资金划转从以天计算到实时到账。金融服务渠道得到拓展,服务流程得以优化,时间成本、交易成本大幅下降,业务服务能力、交易速度、支付结算效率大幅提升。


叁是在行为习惯上,以支付为例,很多人说第叁方支付颠覆了用户的支付习惯。其实,这种变化从金卡工程时就已开始。当时提出的目标是用10年左右时间,在城市人口中推广普及金融交易卡,实现支付手段的革命性变化。1993年党的十四届叁中全会通过的《对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实现银行系统计算机网络化,积极推行信用卡,减少现金流通量。这在当时都是非常具有前瞻性的。从现金交易到转账交易,再到普及银行卡、使用信用卡,消费者逐步习惯了用银行卡进行个人支付,为之后的各类电子支付方式打下了基础。也正是由于这种发展,让中国跳过了个人支票支付阶段。


从这些例子不难看出,金融科技取得今天的发展成果,与行业多年来的探索创新密不可分,总体是符合我国国情与客观规律的,也为进一步利用数字技术赋能金融,推动金融服务数字经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金融科技与数字经济融合发展是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


数字经济已深入各领域,金融科技从模拟手工到人工智能,从提高效率的手段,到如今深度参与生产、创造价值,不断迭代进步。随着数字经济发展,金融科技势必向更高水平更深层次拓展。让金融科技在调整优化金融体系结构、强化金融服务功能中发挥更大作用,是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应有之义。


一方面,数字技术将极大拓展金融服务。集中体现在提高金融服务效率和可得性上,主要基于两个优势:一是基于技术手段的优势。对公司客户而言,除了传统融资、转账、结算需求外,还有如现金流管理、代缴代发等综合化金融服务需求。这类综合业务依托传统手段,只适合于大型公司。用传统手段服务小微公司,公司数量多,数据分散,成本高、效率低、不经济。再比如,利用区块链易追溯、难篡改的技术特点,可有效缓解小微公司信息真实性的验证难题。对个人客户而言,通过非接触式服务、移动支付等技术手段,可以解决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二是基于数据信息的优势。中小公司贷款难,很大程度上是信息不对称和取得信息的成本过高。反映公司真实状况,提供可靠信用信息,可行的办法是建立互联互通的跨部门信用信息系统。目前,在一些地方,针对小微公司的信用信息平台建设已取得初步成效。同时,一些以互联网为主要渠道的银行,利用自己掌握的电商交易数据、社交行为数据,为用户“画像”,也拓宽了自身客户群体,提高了普惠金融服务水平。


另一方面,数字技术将对金融业带来观念、管理、业务全流程全方位的革新。金融和数字技术相结合,通过推动业务重塑、产物创新,以及对组织管理流程再造,可能对金融业态产生重要影响。一是改进前端服务。通过“线上获客、大数据风控、滨罢系统构建、贷后管理”的方式快速发展线上信贷已成为一种普遍尝试。大型银行已经开始了这些方面探索,纷纷成立金融科技子公司,赶超速度很快。同时,积极借鉴平台做法,注重与场景相结合,分析挖掘用户的综合化需求和个性化偏好,以主动提供更有针对性的金融服务。二是更新中后端管理。依靠数字技术赋能,审批、风控等信贷流程能够实现数字化、线上化。传统的贷款审批流程,是客户申请提交人工审批。现在可能会遇到一些新情况。怎样适应数字技术特点,优化审批流程,需要用系统论的方法提升解决问题的整体水平。


叁、与数字经济健康融合发展离不开对金融科技的有效监管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规范数字经济发展,坚持促进发展和监管规范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在发展中规范,在规范中发展。在金融与数字技术融合发展中,催生出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的同时,也必然会不断面临新问题,有一些是过去从未遇到过的,需要认真分析研究,不断促进规范发展。


例如,数字经济重要生产要素是数据。网络外部性让头部平台公司容易利用数据优势形成垄断,也使得这类公司愿意以长期亏损为代价抢占市场。数据是用户享受“免费”服务付出的对价,也是公司用来获得垄断地位的筹码,在未来创造价值的资源。一旦这种优势地位形成,市场格局就可能发生变化。比如,在被叫停的银行互联网存贷款业务中,大量处于信息资源弱势地位的中小银行向掌握数据的第叁方平台支付大量导流费,自身获客能力下降,无异于饮鸩止渴。


再如,在一些金融创新活动中,金融消费者身份、交易、消费、社交等信息被大量收集用于判断个人信用,匹配金融服务。信息不对称、信息泄露、信息欺诈等问题比较突出,同时还引出了数据所有权、数据安全等数据治理问题。这既是技术问题,也是法律问题。而用户隐私、算法公平等问题,则还涉及伦理问题,处理不好可能引发社会效应。这些都需要在数字技术的发展中不断探索完善,加以规范。


从风险防控要求看,信息传播的广度、深度、速度使得防控风险的难度更大、要求更高。在技术高速发展的情况下,一些市场主体利用互联网传播速度快、获客能力强、进入门槛低等特点,开发出的一些金融产物,迅速扩张,短期内积聚风险,同时因为网络的外部性还放大了金融风险跨产物、跨市场传染的可能性。比如,中小银行借助互联网平台的流量和场景优势,通过第叁方互联网平台销售个人存款产物,突破了经营的地域限制,加大了风险外溢的隐患。


分析相关风险案例,我们可以看到,这类所谓的“金融创新”有这样几个特点:一是违背金融业要求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的基本原则,追求迅速扩大市场占有份额,追求短期暴利。二是违背不同金融业务防控风险的基本要求,没有风险准备或没有风险防范措施。叁是意图通过跨市场、跨行业经营,多头套利,最终使多重风险迭加。


在积极推进金融与科技融合发展的进程中,要始终清醒地认识,金融同实体经济共生共荣的基本关系没有改变,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基本要求没有改变,金融要始终注重防范和化解风险的行业基本特征没有改变。要坚持金融行业的基本规律,促进金融同以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为代表的新兴技术加快融合,实现金融在新兴技术加持下的稳定健康发展,为数字经济增添助力。


来源: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中国银行业人民币国际化业务发展报告》发布
下一篇:陆家嘴论坛 | 央行副行长张涛:允许出现风险的金融机构重组倒闭